文/减水书生
图/来源网络
你好,我是减水书生,与您一同品味历史、感悟思辨。
百年十六国,九州万千血。
这是一个华丽血时代。
胡人跨过长城,胡马饮水黄河,马刀舔血长江。
中原依旧而九州自若,但这段历史已不是汉家本纪,而是胡人列传。
席卷天下的是胡骑具装,包举宇内的是胡人枭雄。
胡人屡出雄主。
但是,一路向南的他们,却勒住战马、读起左传,放下马刀、雅好琴书。
汉高祖刘邦马上打天下,而后诗书治天下,则有陆贾《新语》十二。
而硝烟不断的十六国,胡人枭雄既是马上打天下,又是诗书打天下。
他们就是照着汉人写就的史书典籍去伐谋伐战而逐鹿中原。
战争难舍风华。
硝烟里面有文明的冲撞,更有文化的融合。
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,你方唱罢、我方登场。
崛起登场之时,总是英雄豪迈;曲终唱罢之时,却总是平庸草草。
这是一段血洗白骨的历史,也是一个充满疑问的乱世。
因红白血骨而流涕、因京观累累而悲愤,但情怀激荡之后,又难免惑于乱世、怠于迷思。
不得不自忖:该当如何思考十六国这个乱世?
1.路径反噬:中原帝国应付不了的新形势
社会发展,必然导致阶层固化。
阶层固化虽然阻滞流动,却能带来稳定。
对于集权帝国而言,稳定很重要。
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,定义了士族政治的时代,而中原帝国便难再集权。
士族政治取代皇帝政治,割据力量取代集权力量。
秦汉以来,中原对草原一直是碾压性的优势。
这种优势既有武功又有文治。
先是秦皇汉武的攻战杀伐,再是宣元以来的羁縻治理。
中原中心、华夷之辨,成为中原帝国处理胡族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。
制度路径,是士族政治;思维路径,是华夷之辨。
至西晋立国,这两条路径已经固化而僵化。
曾经能够带来红利,而现在却遭遇了新形势,遭遇了新问题。
两个问题:
士族政治的中原帝国,获得了稳定却分散了力量,面对胡骑具装以及地方割据,便难见统一武功。
华夷之辨的中原朝堂,只知道去打而不懂得治理,面对内迁的五胡始终拿不出有效的统治方案。
秦末是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,晋末是刘渊李雄的胡人起义,但都是开启了乱世。
秦帝国是一味军事集权的路径反噬,而魏晋则是一味士族政治和华夷之辨的路径反噬。
2.回归分裂:割据战争还是华夷战争
五胡乱华、五胡十六国,以及民族大融合,是这段历史的时代标签。
从这些标签来看,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就是汉人与胡人的民族矛盾。
果真如此吗?
丰富观察视角、增加定位维度,能够发现以下五个问题:
一是胡人早已内迁,他们既不是从草原杀进来的,也不是被人请进来的。
胡人内迁,从西汉便已开始,持续了几百年,胡人故乡早已不是草原而是中原。
十六国政权有十四个进入到黄河领域,都在传统中原地区建的国,而不是草原建国而后杀入中原。
二是胡人政权完全是标准的中原政权,而不是草原的部众联盟。
胡人政权即便起初自称单于、部众联盟,但是,待得时机成熟定会自称皇帝、中原集权。
三是衣冠未尽南渡,中原还有豪门,胡族政权也要拉拢士族。
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等世家大族不仅横跨十六国,而且横跨南北朝,铁打的是士族而流水的是胡人皇帝。甚至,后赵羯人政权还要操心怎么恢复九品中正制。
四是每一个胡人皇帝身边都会有一个士大夫。
石勒有张宾、苻坚有王猛、赫连勃勃有王买德、拓跋嗣有崔浩,皇帝是胡人,而主导朝堂、组织政权的,仍是士大夫,而且多是汉人士大夫。
五是胡人皇帝从没把自己当外人,他们也要建九州一统的功勋。
张宾死后,石勒痛哭:天欲不成吾事邪,何夺吾右侯之早也。
石勒要成就何等大事?
不用石勒作答,氐族皇帝苻坚已经用行动回答了是什么样的“大事”。
推荐阅读:旗龙